春秋霸主齐桓公去世后,他的儿子们为争夺王位大打出手,导致这位一代雄主的遗体在床榻上停放了整整六十七天,无人料理后事,最终蛆虫横生。这段血腥的历史教训,为何没能警醒后来的魏武侯?
魏武侯尸骨未寒之际,他的两个儿子魏罃和魏缓就迫不及待地展开了王位争夺战。内乱往往招致外患,韩懿侯听闻魏国内乱后喜出望外:魏国大乱,正是我们夺取的好时机!赵成侯也拍手称快:正合我意!于是韩赵两国联合出兵,在浊泽与魏军展开激战,魏国遭遇惨败。可以说,这场祸事完全是魏武侯一手酿成的。
令人费解的是,魏武侯为何不在生前确立太子?要知道他的父亲魏文侯就做得很好:早在魏击(即后来的魏武侯)年幼时,就明确了他的太子身份,还特意安排田子方担任太傅悉心教导。魏击刚成年,魏文侯就委以重任,让他率军攻打秦国。魏武侯也不负众望,很快成长为父亲的得力助手。
展开剩余56%但轮到魏武侯自己执政时,却完全忽视了继承人的培养问题。一个国家的长治久安需要代代相传,培养合格的接班人实乃国之大计。只有让优秀人才薪火相传,国家才能持续发展。然而魏武侯在位26年,去世时儿子们都已三十多岁,史料却记载这些公子们从未接受过任何政务历练。
即便是确立储君,也需要让继承人深入基层历练,在各种实践中增长才干。唯有如此,才能培养出真正能担当大任的接班人。可惜无论是公子魏罃还是魏缓,都缺乏这样的成长经历。反观秦国后期之所以能人辈出,正是因为他们的君主大多经历过艰难困苦的磨砺:秦献公曾在魏国流亡近三十年;秦昭襄王等人年轻时都做过人质;秦始皇更是从小在敌国长大。这些磨难反而成了他们最宝贵的财富。
魏武侯去世后,魏缓立即起兵与魏罃争夺王位,甚至不惜勾结韩、赵两国作为外援。有趣的是,韩赵联军虽然包围了魏国都城,却因意见不合而内讧:赵国主张立即杀死魏罃,拥立魏缓;韩国则建议将魏国一分为二。双方争执不下,最终各自撤军。这给了魏罃绝地反击的机会,他趁机擒杀魏缓,最终登上王位,成为魏惠王。
太史公司马迁读史至此,不禁掩卷长叹:君主去世时若无嫡子,其国必亡!那么魏武侯为何迟迟不立太子呢?这恐怕与他刚愎自用的性格有关。魏武侯自恃军事才能出众,不愿看到有人超越自己。尽管父亲精心培养了他,他却不愿同样培养自己的儿子。作为一国之君,他把权力看得比什么都重要,担心立储会分散臣子的忠诚。
历史的教训总是血淋淋的,但能真正吸取教训的人却少之又少。魏武侯的教训告诉我们:培养合格的接班人,不仅关乎个人权力传承,更关系国家兴衰存亡。
发布于:天津市牛策略-十大配资公司排名-线下配资平台-股票配资入门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